現代中國文藝復興的啟蒙者
-胡適之
哲人頹逝
「民國五十一年二月二十四日,胡院長主持中央研究院第五次院士會議。今日「蔡元培館」共計有梅貽琦、任之恭等七位院士入選。今日下午六時三十分,正當歡迎新院士酒會上,原就體弱兼有心臟病的胡適先生,在心情愉快而飲稍多酒的情況下顯得健談,卻在提及數十年來不斷受罵挨批的事時,心臟病猝發,頹然倒地而逝」……
自由中國走了一位踐履「容忍比自由更重要」的自由主義學者和學術文化界的方法學導師,現代中國也沒了一個再造文明的啟蒙者!
半個臺灣人VS現代中國啟蒙者
李敖筆下「半個臺灣人」的胡適先生,幼名「糜」,又名「洪騂」,後改名為「適」,字「適之」,安徽徽州績溪人,父「胡傳」,字「鐵花」。說胡先生是「半個臺灣人」,得從「胡傳」來說這淵源。胡傳生於1841年,早年雖潛心進學,卻在二十四歳取得秀才後,始終不得志於科場,而後因為曾經研鑽邊疆地理,在1881年前往東北寧古塔投奔當時欽差吳大澂,參與了「中俄堪定界疆的預備會議」,受吳大澂聘為幕僚,開展了官場仕途。為報答知遇之恩,幾番跟隨吳大澂先後任職
於東北、廣東,期間曾因公務所需到過海南島、河南鄭州。幕僚時期的勤樸幹練,既替自己博得「能吏」之名,更獲日後終成一方官守之職的機會。1891年胡傳到上海擔任「淞滬釐卡總巡」一職前,曾短暫返鄉完成第三次婚姻,迎娶了馮氏順弟,也就在到任新職這年的冬天,胡家誕下日後影響現代中國至鉅且深的胡適。
就任不久即喜獲麟兒的胡傳,因才幹出眾及深受賞識,受臺灣巡撫邵友濂奏請,調胡傳至臺任「鹽務總局提調」掌全島鹽政,不久又分別受藩臺唐景崧及邵巡撫委派任職、代理臺東直隸州和臺東後山軍務。俟一應公務都安置妥當,便在1893年接了馮氏、胡適及前妻所生二子「胡洪覺、胡洪駓」來臺。不到兩歳的胡適,此時自然無從知曉自己日後為現代中國新文明的再造播下什麼種子,卻在日後追索父親參與臺灣治理、防務的行誼中導引他認識科學追求民主堅持自由的人格特質,更為「自由中國」在思想,政治,學術發展上自由風氣灌注塑造何等堅毅的磐石,從這些典範價值來看,胡適這個人物,又豈止於「半個臺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