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位於菲律賓板塊與歐亞板塊的交接觸,屬於太平洋地震帶的一部份,建築安全已是民眾挑房子的重要選項。台灣大學土木工程系教授田堯彰說:「若能適當使用各種建築材料,設計良好的房屋結構,無論鋼筋水泥或鋼骨,並且依法設計及施工,都可達到防震的目的。」
六年前的921大地震,芮氏規模7.3,破壞力大,造成許多傷亡,並有龐大的財產損失;今年3月初,宜蘭發生芮氏規模5.9的地震,再度喚起台灣人對地震的恐懼與無奈感,建築安全更成為民眾關注的焦點。
田堯彰說,建築物的防震設計分三種包括隔震、耐震及減震,三者之間仍有差異,但目的都是為了抗震。所謂隔震,就是將建築物與地盤隔離,當地震發生時,避免直接衝擊結構物本身。
耐震則是,最普遍的防震設計,強調「韌性度」,當地震發生時,韌性高的房屋不容易倒塌,例如,柱子的設計就是避免地震發生時,造成牆碰牆的情況出現,直接損壞房屋的結構。至於減震則是,吸收地震發生時所施放的能量,使房屋內的震度比外部小,去除房屋倒塌的風險。
一般民眾常誤以為,建築物的柱子越大,或越粗表示耐震度越強,但這種觀念不對。田堯彰說:「其實光以柱子的大小檢視房屋的安全還不夠,建築物的整體結構必須正確,柱子比率恰當,民眾才能安心居住。」
從房屋的外觀,判斷房子是否安全,須注意建築物的外觀不能有任何傾斜現象,以及樑柱不能有顯著的裂縫,通常裂縫不宜超過0.3mm。此外,鋼筋不得外露,否則空氣將造成氧化現象,經過三、四年後就容易斷裂,危害建築結構的安全。
隨台灣的經濟發展,國民所得越高,人民的生活水準也變高,對良好的居住環境意識抬頭,進而帶動民眾居家裝潢的需求。裝潢之前,田堯彰建議,避免地震發生時造成物品掉落,使家人受傷,家中勿裝置過多的掉掛式物品,例如過多的水晶燈等。此外,較重的東西應放在低處,減少危險。
另外,田堯彰還說,無論裝潢新房子或整修舊屋,應注意鋼筋水泥〈RC〉牆,以及具有結構作用的牆壁絕不可拆除;一般隔間的磚牆,或輕隔間牆才可以改變,同時,裝潢或整修時不可傷及樑柱,若需貫穿管線,也不能將樑柱打洞。
地震力的大小,與重量成正比,無論裝潢或整修房子時,選擇輕質的隔間牆取代磚牆為佳,否則地震發生時,磚牆受力大,如倒塌將造成龐大的殺傷力。他還強調,裝修的過程中,如不慎使樑柱出現大裂傷,可請結構技師檢驗,現今的補強技術已相當進步且便宜,民眾絕不能省這筆經費,「對台灣人而言,地震是一種必然而不是偶然。」
除地震外,民眾也要留意火災問題,火災往往造成龐大的人員傷亡,為安全,居家裝潢設計應選擇具有耐火性的材料為主。
至於,居住於高樓大廈,最大的風險不在於地震,田堯彰說,高樓大廈多般採用鋼骨為建築材料,彈性佳,地震發生時不易倒塌,最大風險則是火災問題。因為限於消防設備無法救援過高的大樓,當火災發生時,將難以控制火勢;高樓大廈一旦發生火災,必須以大樓本身的救火系統作依靠,只要有良好的救火系統,民眾不必過度恐慌。
目前台灣常見的建築材料,大致上有三種包括:鋼骨SC〈Steal Construction〉、鋼骨混泥凝土SRC〈Steal Reinforced Construction〉及鋼筋水泥RC〈Reinforced〉三種。
田堯彰指出,依據屬性和需求,20樓以上的建築物,主要材料以鋼骨〈SC〉為主,鋼骨的材料屬性比鋼筋水泥和鋼骨混混泥凝土輕,彈性又佳,適合高樓層的建築大樓。20層以上的高樓大廈,用途以辦公為主,因此當地震發生時,民眾能忍受較長的震動週期。
一般公寓,使用鋼筋水泥〈RC〉居多,彈性不如鋼骨,但當地震來臨時,相對的震動週期較短,可減少民眾的恐懼及不安,且和其他材料比較,耐火性能好,設計上也規定須有2小時以上的耐火功能。當建築高度高於50公尺以上,約15至16樓,仍可採用鋼筋水泥為興建材料,但為安全,須通過結構審查後才能使用。至於,鋼骨混泥凝土〈SRC〉,台灣較少使用。
【2005-03-18/經濟日報/E7版/2005北區建築大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