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何等為『菩薩摩訶薩戒眾六十七事清淨修治亦不可盡』
眾所周知:『菩薩摩訶薩』者,具名菩提薩埵摩訶薩埵。菩提薩埵作道眾生,新譯曰覺有情。摩訶薩埵作大眾生,新譯曰大有情。求道果之眾生,故云道眾生,求道果者通於聲聞緣覺,故為簡別於彼,更曰大眾生也。又菩薩有中高下之諸位,但為示地上之菩薩,更曰摩訶薩。如同《佛地論》曰:「菩薩摩訶薩者,謂諸薩埵求菩提故。此通三乘,為簡取大故,須復說摩訶薩言。(中略)此通諸位,今取地上諸大菩薩,是故復說摩訶薩言。」《法華嘉祥疏》曰:「摩訶薩埵者,摩訶云大。十地論云:大有三種。願大行大度眾生大。薩埵云眾生,即大眾生也。(中略)摩訶薩者簡異二乘,亦求小道,今明求於大道,故名大眾生。」至於何等為『菩薩摩訶薩戒眾六十七事清淨修治亦不可盡』?依《大方等大集經》開示:菩薩戒眾六十七事清淨修治亦不可盡。何等六十七?所謂
(一)於諸眾生不起惱害。
(二)於他財物不生竊盜。
(三)於他婦女中不生邪視。
(四)於諸眾生無有欺誑。
(五)初不兩舌於自眷屬知止足故。
(六)無有惡口忍麤穬故。
(七)無有綺語常善說故。
(八)於他樂事不貪嫉故。
(九)初無瞋恚忍惡言故。
(十)正見不邪賤餘道故。
(十一) 深信於佛心不濁故。
(十二) 信順於法善觀法故。
(十三) 信敬於僧尊重聖眾故。
(十四) 五體投地志念佛故。
(十五) 五體投地思惟法故。
(十六) 五體投地宗敬僧故。
(十七) 堅持禁戒,一切無犯,乃至小禁不放捨故。
(十八) 持不缺戒不依餘乘故。
(十九) 持不穿戒離惡處生故。
(二十) 持不荒戒不雜諸結故。
(二十一) 持不污戒專長白法故。
(二十二) 持甚深戒隨意迴向得自在故。
(二十三) 持讚歎戒智者不呵故。
(二十四) 持純善戒正念知故。
(二十五) 持不呵戒一切戒不散故。
(二十六) 持善堅戒防護諸根故。
(二十七) 持名聞戒諸佛所念故。
(二十八) 持知足戒無不厭故。
(二十九) 受少欲戒,斷貪惜故。
(三十) 持性淨戒身心寂滅故。
(三十一) 持阿蘭若戒,離憒鬧故。
(三十二) 持聖種戒不求他意故。
(三十三) 持威儀戒一切善根得自在故。
(三十四) 持如說戒人天歡喜故。
(三十五) 持慈心戒護眾生故。
(三十六) 持悲心戒能忍諸苦故。
(三十七) 持喜心戒心不懈怠故。
(三十八) 持捨心戒離愛恚故。
(三十九) 持自省戒心善分別故。
(四十) 持不求短缺戒護他心故。
(四十一) 持善攝戒善守護故。
(四十二) 持惠施戒教化眾生故。
(四十三) 持忍辱戒心無恚礙故。
(四十四) 持精進戒不退還故。
(四十五) 持禪定戒長諸禪支故。
(四十六) 持智慧戒多聞善根無厭足故。
(四十七) 持多聞戒博學堅牢故。
(四十八) 持親近善知識戒助成菩提故。
(四十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