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缺點
一、如何是零缺點?
⋯⋯ 前天有一位名人發表談話,說他自己是一位在道德上零缺點的人,因而引起輿情的討論。我則認為同一件事,如果從不同的角度來看,就會出現不同的判斷。
既然這位名人相信他自己是零缺點,我們也不需要懷疑他,因為他認為自己在生活上沒有犯法,沒有對不起人,良心上過得去,所以應該說是零缺點,這也沒有錯。
但是,以一個禪修者的標準來看,人人都有缺點。有缺點並不可怕,缺點能夠讓我們進步。如果認為自己已經是一個非常完美的人,還會想要來打坐修行嗎?因此,從修行過程中的標準來看,我們所希望的零缺點,是知道自己有不少缺點,那就是零缺點。如果不知道自己有缺點,那才是最大的缺點;知道有缺點,馬上改過,即可隨時隨地保持零缺點。
人在生命過程中,從小到老一生沒有遺憾,是很不容易的事;有遺憾而不知悔改,才是最大的遺憾。若一生都沒有遺憾,也不必悔改,那是天生的、天降的聖人,在我們這個娑婆世界,這樣天生的聖人恐怕不多。
耶穌、釋迦牟尼佛等人,從宗教的信仰、信徒的立場來看,他們應該沒有缺點,否則就不能成為聖人。但事實上是否他們一生下來,在心理、觀念和行為上就都沒有過缺點?這就要看是從那一個角度去看。
釋迦牟尼佛自小時候起,一直到成佛為止的階段當中,他的生命過程是從一個普通人,修行成道、成佛。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成道之時,曾遇到種種困擾,甚至在其出家之前,也曾遇到困擾;這些困擾從信仰上來看,是菩薩示現,而不是他真正有什麼困擾,但是,站在一個修道者本身的立場而言,我相信他是真的有困擾。
在一次國際會議中,臺灣的成一法師遇見了西藏的班禪喇嘛。成一法師就問班禪:「請問佛爺,大家叫你佛爺,你是不是真的佛?」班禪答道:「大家叫我是佛,我認為我和大家是一樣的。」請問諸位,班禪的答話是否矛盾?事實上這就是說,以信仰者的立場會相信他是活佛。
佛教相信所有一切人、一切眾生都有佛性,都能成佛,這是佛教徒的信心和信仰。但是對沒有學佛的人而言,說連貓、狗、蚊子、蒼蠅都有佛性,他們會相信嗎?不會的!如果對他說:「你是一尊佛,你會成佛。」他會相信嗎?他一定會搖頭說:「不要開我玩笑,我是一個普通的人,我也不想成佛。」但是,如果學了佛以後,就會知道這是信仰,就會相信自己有佛性,可以成佛。
所以覺得自己是零缺點,這是可能的,為什麼?因為發現了自己的行為、觀念有問題,馬上改過,便是經常保持零缺點的狀態。
隨時隨地面對自己的缺點,瞭解自己的缺點,希望自己從此以後不再有缺點;雖然下一次可能還會有,但那已是另外一回事,至少在這當下,就是回到零缺點。如果修行的過程中能夠做到這樣,就是隨時隨地都在進步、改進之中。
但如果不付出努力,光是口頭上說:「我要回到零缺點」,還是沒有用的。反之,如果經常努力,讓身心及語言的行為缺點越來越少,之後需要回到零缺點的情況也會越來越少了。如果犯了錯誤,則應懂得懺悔與慚愧,幫助自己從缺點再回歸到零。
二、回到零缺點的方法
上述所談的是回到零缺點的觀念,現在再講方法。我們的心如果經常被環境所困擾、動搖、誘惑、刺激,那是因為很少想到是自己本身有問題,總是想到那是外在的問題。例如:有人刺激你的時候,你認為是他們無理取鬧;有人誘惑你的時候,會認為是他們在干擾你。但是,究竟是誰被刺激、干擾、誘惑呢?是自己!而自己又為什麼會被干擾、困擾、誘惑呢?
因此,隨時要把念頭回過來看自己,究竟為什麼被干擾了?如果你的心不能夠往自己的內心看,則一定會受到干擾、誘惑、刺激。在受到刺激之後,情緒一定會波動,不是興奮、歡喜,就是憤怒、痛苦;不論歡喜或痛苦,都是受了外在環境的刺激而起的反應。
最近我有一百篇短文在《聯合報》副刊連載,由朱德庸先生替我配置漫畫插圖,其中一幅畫,他畫的是一隻火雞,雞的兩隻腳是兩個大嘴巴,雞的身體很肥大,但長了很多瘡,而牠的頭、眼睛已經害了重病,這就是形容「貪」是很痛苦的事。
貪心是不舒服的事,正在貪的時候是痛苦的,貪得到了之後也是痛苦的,而貪得不到更是痛苦。貪得無厭本身就是一種中毒的現象,是一種病態,瞋怒、愚癡也是如此。因此,我們應該回歸到方法上,知道那是「內心的毒癮」,不要被這些毒所轉、所牽動。
當自己因貪而得不到,或貪的不夠多而很難過的時候,應該告訴自己:我害病了,我中毒了,我要調整自己的心念,使我自己能夠過得快樂、輕鬆、自在一些,而不要被這些煩惱的念頭、心態所轉。實際上所謂煩惱的念頭、心態,是因為受外在環境干擾的關係,因此,只要不被環境所轉,便可隨時隨地又再回歸到零。
當自己為煩惱而痛苦,首先應該知道煩惱的由來是因為我們自己的內心「毒癮」發作了,而這些「毒癮」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有的呢?是從無始以來,老早就有的;中了這麼久的毒,想要一下子改掉,是很不容易的事。即使僅僅是吸食安非他命、海洛因、鴉片、大麻等毒品所染上的毒癮要戒除都相當難,更何況是從無始以來就有的習性,但是只要有心,還是有人戒成功了。
昨天有一位信眾來和我見面,他本來喜歡吃肉,後來把吃肉的習慣戒掉了。如今他又問我:「還要戒什麼?」
我說:「因為習性的關係,你要戒的東西太多了,我現在也沒辦法開單子告訴你要戒什麼,你來參加我們的禪修營,參加之後就會知道要戒的東西有多少!」
我們要常常將干擾、困惑等的煩惱問題歸於零。如果能夠常常有「這不是我應該有的」、「這不是我應該接受的」、「這樣的念頭我是不應該起的」、「這樣的念頭我不應該被它所動搖」,只要不應該有的念頭一生起,就是馬上回歸到零。
每次一有不好的念頭產生,你能有「喔!我知道了。」的工夫,歸零之後,可能第二個念頭馬上又起來,還是可以再歸零,如此不斷歸零,這就是禪修方法:「有雜念、妄念起來,沒有關係,只要回到方法。」
三、懺悔而不悔恨
有些人在自己犯了錯誤之後會隱瞞,為自己脫罪而辯護,認為自己是無辜的,或將犯錯的原因歸咎於他人,另外有一些人則總是在悔恨。
我在美國的一次禪七期中,有一位美國人聽了我講「懺悔」的觀念之後,不斷在哭,一直哭而無法打坐。
他說:「我不能打坐,我要回家了!」
我說:「為什麼?」
他說:「我這個人大概是不能修行的,像我這麼壞的人還能修行嗎?我太壞了,我覺得我這個人應該是死掉的,不應該活在這世界上。我太壞了,我不能修行,我修不成功的。」
我告訴他說:「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是我們修行應有的態度。放下屠刀表示有悔過、改過的心,只要馬上改過,或知道錯誤、承認錯誤而馬上把錯誤放下,就是修行。」
我又問他:「你在禪堂裡是否還在做殺人、放火、搶劫的壞事?」
他說:「沒有!」
我說:「你是什麼時候做的壞事?」
他說:「好像是好久以前做的,我只記得做了很多壞事,所以覺得自己很罪惡。」
後來我告訴他說:「修行要懺悔,不是悔恨。懺悔不是悔恨,而是面對自己的缺點,曉得那是缺點,以後盡量不要再犯同樣的缺點,就可改善過來了。悔恨是向火坑裡走,懺悔是從火坑裡跑出來。」他聽了之後很歡喜,不再哭了,也覺得這個禪七打得還不錯。
過去他的心理醫生總是為他分析問題;我告訴他的則不是分析,而是讓他在發現自己的錯誤、罪惡之後,能夠面對它、瞭解它,然後就放下它。因此,「面對它、接受它、處理它、放下它」,就是歸於零缺點的最好方法。(一九九六年一月二十日,法鼓山社會菁英禪修營聯誼會開示,周文進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