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云何名為『菩薩摩訶薩能利益大乘』
眾所周知:『菩薩摩訶薩』者,具名菩提薩埵摩訶薩埵。菩提薩埵作道眾生,新譯曰覺有情。摩訶薩埵作大眾生,新譯曰大有情。求道果之眾生,故云道眾生,求道果者通於聲聞緣覺,故為簡別於彼,更曰大眾生也。又菩薩有中高下之諸位,但為示地上之菩薩,更曰摩訶薩。如同《佛地論》曰:「菩薩摩訶薩者,謂諸薩埵求菩提故。此通三乘,為簡取大故,須復說摩訶薩言。(中略)此通諸位,今取地上諸大菩薩,是故復說摩訶薩言。」《法華嘉祥疏》曰:「摩訶薩埵者,摩訶云大。十地論云:大有三種。願大行大度眾生大。薩埵云眾生,即大眾生也。(中略)摩訶薩者簡異二乘,亦求小道,今明求於大道,故名大眾生。」至於云何名為『菩薩摩訶薩能利益大乘』?依《大方等大集經》開示:菩薩摩訶薩能利益大乘
(一)有二法。所謂(1)樂念佛法;(2)樂離聲聞。
(二)復有二法。所謂(1)擁護解脫;(2)能演說法。
(三)復有二法。所謂(1)求菩提心;(2)調伏眾生。
(四)復有二法。所謂(1)觀菩提心猶如幻相;(2)觀諸眾生悉無有我。
(五)復有二法。所謂(1)不捨菩提之心;(2)觀法平等。
(六)復有二法。所謂(1)淨於善根;(2)無作無淨。
(七)復有二法。所謂(1)為善法故而修莊嚴;(2)畢竟。
(八)復有二法。所謂(1)自身畢竟;(2)眾生畢竟。
(九)復有二法。所謂(1)內淨;(2)外淨。
(十)復有二法。所謂(1)不作罪;(2)作已悔。
(十一) 復有二法。所謂(1)能布施;(2)不求報。
(十二) 復有二法。所謂(1)平等施;(2)能迴向。
(十三) 復有二法。所謂(1)持戒;(2)不求善果。
(十四) 復有二法。所謂(1)不自譽;(2)不毀他。
(十五) 復有二法。所謂(1)忍辱;(2)軟語。
(十六) 復有二法。所謂(1)於貪不貪;(2)於瞋不瞋。
(十七) 復有二法。所謂(1)為於善法勤修精進;(2)不輕懈怠。
(十八) 復有二法。所謂(1)身寂靜;(2)心寂靜。
(十九) 復有二法。所謂(1)求禪支;(2)調伏心。
(二十) 復有二法。所謂(1)樂在禪定;(2)不厭欲界。
(二十一) 復有二法。所謂(1)求法;(2)樂法。
(二十二) 復有二法。所謂(1)樂觀法;(2)欲法。
(二十三) 復有二法。所謂(1)樂求善友;(2)恭敬供養。
(二十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