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聖嚴法師
所有的眾生原本皆是佛,可是對眾生來說,這似乎是完全矛盾的;因為佛是智慧圓滿的,而我們卻是充滿了無明煩惱。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矛盾呢?
《圓覺經》告訴我們,佛性和眾生的無明其實並沒有不同,無始以來均已存在,無明只是佛性的另一種型態。就像冰與水,它們的本質相同,因為溫度不同,而有的是冰、有的是水。我們可以進一步來理解,北極圈凍結的冰就像是一直環繞眾生的無明,但由於氣候的變遷,偶爾也會溶化,同樣地,由於不同的因緣,有些眾生也確能體證到自己的佛性。
無明和佛性,就如同冰和水一般,雖然因為條件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呈現,但它們的本質是一樣的,而我們所認知到佛與眾生的差別,其實不過是一種假象。因此產生了一個有趣的問題,佛法說:「眾生皆可成佛。」如果佛與眾生在本質上是相同的,那麼,要如何才能不讓佛淪為眾生呢?
根據禪的觀點,涅槃和輪迴(生死的流轉),這兩者可以說存在,也可以說不存在。就眾生的角度來看,它們是存在的,因為眾生執著我、執著外在的色相;但是以佛的觀點來說,輪迴和涅槃並沒有不同,因為佛不執著於色相,他是因應眾生的需求,而平等地示現輪迴或涅槃。所以,就像冰能溶於水一樣,我們無法阻止佛以眾生的形相出現,就如兩千六百年前,佛陀以印度王子的身分示現於世一樣。但佛陀示現的眾生與尚未成佛的眾生大不相同,前者是因為智慧,而後者之所以還是眾生,乃是因為他們所造的染污業。
這個染污業是執著四相的結果;什麼是四相?就是《金剛經》所說的我相、人相、眾生相和壽者相;每一相的範圍涵蓋更廣泛的眾生。舉例來說,比如兩個沉浸在愛河的年輕人;戀愛中的人通常是想要愛情長久,不太可能希望今天相愛,明天就分手,於是就產生了一種態度:「即使愛到下地獄也沒有關係,只要能夠永遠相愛就好了。」從這裡,我們可以察覺到這四相當中的三種:墮入愛河的自己、被自己所愛的人,以及生死相續、愛情長存的欲求。那麼眾生相呢?當孩子出生後,父母親盼望他們事業有成,然後結婚、成家;而孩子自己可能也有相同的期盼,然後一代一代相傳下去,造就了無數的後代。就是因為這種繁衍的本能,所以才有了眾生。在這個二人相愛的例子中,可以看出四相的執著。
四相如夢幻泡影
有一次,我問某個人,問他是否想出家?他說:「不是我不想出家,而是我的父親想要抱孫子。」我說:「那就先生個兒子,再來出家囉!有了兒子後,你的責任就了了呀。」他回答說:「對呀,我就是想這麼做。」不過,我向他保證,一旦有了兒子,就不可能出家了。他的兒子也希望有自己的兒子,這種執著將一直延續下去。這就是眾生,生生不息,永無休止。
這四相就如同夢幻泡影一般,隨著因緣而生滅。緊緊抓住這些現象,而把它們當真,於是產生了自我的執著。自我的建立並非來自自我本身,而是對其他種種所產生的執著,加強了自我意識,才形塑出來的。執著的對象主要是外在的人事物,也可能主要是來自於自我中心。有一位市長,年過五十還沒有結婚。你認為沒有家庭的負擔,他的執著就會比較少嗎?一點也不!因為他總是說:「我希望我的城市像這樣、像那樣。」好像整個城市都是他的一樣。這就是第一種執著——我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