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的信仰與教義--佛教的發源和流傳 |
(一)發源於印度
二千五百年前的一位釋迦族的王子出家,經過六年的修行,開悟成佛,並將他所體悟到的、解脫生死和一切煩惱的方法,向當時的印度社會,宣揚了四十九年,最後以八十歲的高齡,離開了人間。我們稱他為佛,也就是徹底覺悟了一切宇宙和人生道理的人。這是佛教的開始。
(二)中國佛教
佛教在印度,經過五百年的傳流,才通過西北印度,由中國的新疆省,傳到中國,這在中國東漢明帝的時代,已經有了關於佛教傳入的文字記載。在中國經過五百多年的傳播及發展,由於和中國儒家及道家文化的相互激揚,便形成了具有中國文化特色的中國佛教,共有十三個宗派,那是由於不同的高僧所依不同的佛教的經典和論典,由不同的各種角度,發揮了他們的見解。其中最能表現中國文化特色的,是天臺宗、華嚴宗、禪宗。華嚴宗到了中唐(西元第九世紀)以後,便和禪宗合流;天臺宗到北宋時代,雖曾一度復興,但卻未能繼續發展。到了近世,談起中國佛教的寺院或僧尼,百分之九十九,均屬於禪宗。雖然尚有修學天臺、華嚴和淨土念佛的人,他們的出身,卻不能與禪宗無關。
近代的中國佛教界,出過四位偉大的高僧,那就是以持戒著稱的弘一(西元一八八○─一九四二年)、以念佛著稱的印光(西元一八六一─一九四○年)、以熱心教育及弘揚教義著稱的太虛(西元一八八九─一九四七年)、以禪定著稱的虛雲(西元一八四○─一九五九年),他們四位均對近代的中國佛教有過極大的貢獻。但是,今日傳來北美的佛教,則以禪宗的影響力最大。
(三)美洲佛教
目前在北美弘揚佛教的,人數並不多,系統卻很繁雜。因為,印度的佛教曾以三個不同的時代,三個不同的姿態,分向三個不同的地區傳播。那就是早期的印度佛教,傳向錫蘭和緬甸;中期的印度佛教,傳向中國;晚期的印度佛教,傳向西藏。而在這三個不同的區域,又形成了三種不同的性格,我們分別把它們稱為小乘佛教和大乘佛教,錫蘭和緬甸的佛教,屬於小乘,大乘佛教之中,又有顯教和密教之分。中國的屬於顯教,西藏的屬於密教。中國佛教又傳到了朝鮮半島和日本。今天的北美,是各系佛教匯集的地方,但是仍以禪宗最受北美社會的歡迎和愛好。今天在北美傳播禪宗的人,不論他們是來自那一個國家,禪的根源是中國,直到近代,在中國最風行的仍是禪宗。中國人在北美弘揚禪宗最有力的則為十六年前到舊金山的度輪法師(宣化老和尚),他是虛雲和尚的弟子,現在不僅於西岸各城市有分院數處,且已創立了一所法界大學,經常有數十位出家弟子跟隨他修行。在美國東岸,則為現在由本人住持的美國佛教會大覺寺,由於前任住持仁公法師(仁俊長老)的促勸及副會長沈公家楨居士的贊助,雖然由我教禪,僅僅一年多的時間,同時也頗艱苦,前途則極樂觀。我們分別開設了初級班、中級班、高級班、特別班、精進班,學生之中,已有人準備發心出家,終身修行。並且由學生發行了一份《禪》(Ch'an Magazine)的英文雜誌。 至於這次我來多倫多的因緣,當然要感謝僑領吳俠民先生的邀請,我之認識吳先生及為我擔任粵語翻譯的簡許邦先生,則是由於詹公勵吾長者的介紹。
詹公其人,雖非禪宗的傳人,他與近代中國禪宗最偉大的禪師虛雲老和尚之間的因緣,卻十分深切,此可從陽明山中華大典編印會印行的《虛雲和尚法彙》附錄〈虛雲老人末後詩札〉的內容,特別是第十三札〈夢中茶話〉及第十六札〈告別絕筆〉,均可見出詹公與虛老之間感應道交,非同尋常。詹公一生樂善好施,但他並非百萬富豪。十數年前,發大弘願,願以二十英畝農地,捐出作為發展國際佛教的建築用地。近一年來,經過與本人的數度傾談,更發弘願,決定捐出他的一塊面積近七十七英畝的農場連農舍,請中國高僧主持,籌建虛雲禪寺,以利傳播中國禪宗的修行方法,成就僧俗四眾修行禪法。
七十七英畝的土地,對一般人而言,是一筆不小的財產,對一位修行的有道高僧而言,毋寧是一樁麻煩的事。要保持它永遠屬於十方大眾的產業,要從各方面募款,建造寺院,要教導住在那裡修行的人,要培養更多後繼的人才,要維持他們的生活。這項任務,至為艱鉅,否則就會辜負這位施主的願心了。可是,出家人雖不經商,也不得為了薪水而為任何人工作,他的悲願以及為報佛恩而能盡形壽獻身命的信力,必定能感得護法龍天的加被,把這塊農地,經營成為在北美傳播中國禪宗的一座大本山。同時,也不僅是因為詹公或中國禪師要傳播禪的方法,乃是由於在北美的中國人需要它,北美的本地人也需要它。佛教是被這需要的潮流,捲來北美的,在座的諸位以及廣大的北美大眾,才是請佛教來這裡的主人。能有這麼多的支持者,前途當然是極其樂觀的了。
這絕不是空想,凡是真正接觸過佛教的人,他就不會反對佛教的傳播,尤其是禪,它是中國文化最光輝的一部分,它不是宗教,它不必要求你改變什麼,也不要求你做任何不希望做的事。它卻能夠使你從實際的生活中,得到身體的平安健康和心理的平靜明朗。也能使你在不知不覺中變成了佛教的支持者和傳播者。
圖:法鼓山世界佛教教育園區 禪堂 佛陀
本文摘自法鼓文化出版「佛教入門 」 |
※※※已得授權轉載自『法鼓山心靈電子報』,版權屬法鼓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http://www.ddc.com.tw 】所有,非經彼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