獲得,其實比起失去更讓人心疼,因為失去除了失去,便一無所失,連自己都可以不用再受檢驗;相反的,獲得,卻從獲得的那一刻開始,便開始要接受一切可能的檢查,除了合格的讀者之外,還包括捕風捉影,錦上添花,強作解人,好為人師,策略操作的聚蠅嗜糖。
上世紀海派大作手張愛玲的一句辛酸話:成名要趁早,想來个中滋味之百味雜攪,也早就為「讀者接受論」一派的美學說法預先暖了身。是啊!失去甚至除了失去都可以失去,套句禪宗六祖的套語,本來無一物也就無處惹塵埃,只是,一旦開始獲得,在讀者統帥的年代中,能免除被人剖的命運嗎?到頭來訓練的最完善的,恐怕不是那爐火的純青或是神工的鬼斧,甚至也不是能從容的契闊的和文本上的血肉骨骼與夫經脈的肌理之繆思的珠淚或倉頡的嘆息融合為一體;在讀者統治的年代,連合格的神選作者遲早都必須在寫作的囚籠中墮入冷酷的冰點之下,逐漸僵窒石化一如潛意識伏動的湍流凝視魅杜莎之眼,殛而更被窴置在眾多翔獸埋骨之山,除非你習得十八套劇本,儘早習慣翅膀拍打虛空的姿勢且要樂在其中,畢竟,流動的空氣不僅帶動分子傳遞聲音鐵定是的它還製造溫暖,和連原先都不肯定的相信。
張愛玲什麼時候離開人群獨自索居,彷彿就在最暖和到令人燠熱的時刻;而獲得,其實比起失去更應該讓人心疼,因為從此必須不斷地追逐更多的得,到一種嗜血的地步,於是它讓人打從心裡頭傷悲起來,因為它必須更要學會的是,記住,作者已死查拉圖斯巴爾特如是說,據說死人是不會把秘密說出來的,這樣開始,所有的獲得便終將左右逢源一如源泉活水來,合格的讀者是難得世出的,則又豈能奢望自己去權充好漢,在讀者接受的年代裡,歌詠波特萊爾等待班雅明,說一個關於好聽的故事是屬於傳統的,那怕故事竟然是可惡的潘朵拉打開盒子原本是要放進一朵花。
終究,這是個書寫者及讀者相互澆灌彼此濡沬的時代,獲得,勢必是一定要比失去得到更多更大的鼓勵和獎賞的年代,則勸君莫惜金縷衣,有花堪折當須折,讀者接受得有多快,背轉身細參詳,失去,其實比起獲得更令人釋懷,懂得就好,於是得與失之際孟子在自己的書中指著學生罵告子的道理,予豈好辯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