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og     powered by Blog Studio 2006


«November 2024»
12
3456789
10111213141516
17181920212223
24252627282930


公告
暫時無任何公告...

我的分類〈專題〉

日誌更新

最新評論

留言板

連結


Blog 訊息
Blog名稱:東森房屋台中南區愛買店
日誌總數:201
評論數量:75
留言數量:6
觀看次數:1060907
設立時間:2007年9月18日





[傳奇人物]證嚴法師
東森房屋南區愛買店 發表於 2008/6/24 下午 09:21:00

證嚴上人簡史



  雖然集千萬鈞責任於一身,荷人生苦難於一肩,卻看不出歲月鑴刻的滄桑與痕跡。恬靜莊嚴的臉龐,在寬大的灰色僧袍掩映下,益顯出風骨的蕭瑟;平行直視的眼光是那樣地穩健、和煦與堅毅。證嚴法師以慈悲喜捨的大願,起救苦救難的大行,在東台灣創建了千秋萬世的濟人志業。



  從一九六六年起迄今,在他的引領下,從三十位信眾所組成的「佛教克難慈濟功德會」,經過三十八年歲月的洗禮,如今奇蹟似地發展成為約有四百多萬會員的龐大慈善團體。這樣一個台灣本土性的佛教慈善機構,看似不起眼,在三十八年來卻締造許多動人的事蹟。



辭親修行,普愛眾生──



  一九三七年,中日戰爭爆發前兩個月出生的證嚴法師,從小非常懂事、孝順,十五歲時,母親因胃穿孔需要開刀,在五0、六0年代,開刀是很危險的。因此,法師向天祝禱並發願「願減少自己十二年的壽命、茹素,為母親增壽祈福」,也許是孝心感動了天吧!母親的病奇蹟似的不必開刀,服藥而痊癒。



  五年後父親因腦中風驟逝,給了他很大的打擊,探索父親的去處促成他接觸佛法的因緣。後來有一位友人指點他到慈雲寺去找住持修道法師。在修道法師的引導下,他重新思考自己生命的出路,接觸人生幸福的問題,最後形塑出一個想法:「女人不單單只是為一個家庭付出,女人應該也可以和男人一樣,承擔起社會責任;把參與社會的悲懷推廣到全人類,把每個人愛家的心,擴展到社會上,普愛天下的眾生,這應該算是一種幸福吧!」從某個歸向宇宙生命大流的呼喚來講,「出家」皈依佛門,透過佛教宣揚慈悲大愛的念頭,似乎已在法師心底播下了種子。



  幾度的離家棄俗不成,輾轉浪跡仍找不到棲身靜修之所,時而台北、台中、台東四處掛單,最後在花蓮縣秀林鄉下的小廟──普明寺安住下來。一九六二年秋,他二十五歲,沒有剃度師父,自行落髮,靜靜踏上僧侶修行的生涯。



巧遇良師,艱苦修行──



   一九六三年二月,他隻身到台北市臨濟寺準備受戒,卻因沒有剃度師父而無法報名。戒場報名截止前一個小時,由於到慧日講堂請購《太虛大師全集》的因緣,巧遇印順導師(繼太虛大師後主張人間佛教,台灣比丘界第一位以論文獲得日本大正大學文學博士學位的學問僧),至為驚喜,並以一顆謙卑恭敬,姑且一試的心,請求拜印老為師,想不到竟獲導師應允,證嚴法師喜出望外。由於時間緊迫,印順導師在簡單的皈依儀式中對證嚴法師開示說:「你我因緣殊勝,我看時間來不及了,但是既然出家了,你要時時刻刻為佛教、為眾生啊!」並且馬上為他取了法名──「證嚴」字「慧璋」。行了簡單的皈依禮,即儘速趕到臨濟寺報名,順利地受了三壇大戒。三十二天之後,證嚴法師返回花蓮,就在普明寺後方,由當時佛教大德許聰敏老居士發心,為他搭建的一間簡陋的,十尺十二尺見方的木板小屋修行,日夜於屋內誦經、抄經、拜經、燃臂供佛,少食少眠、精進用功,過著清修的生活。



   一九六四年春,法師開始在花蓮慈善寺講授地藏經,因而與最早四位隨他出家的弟子結下師徒之緣。法師為自己的修行生涯立下不化緣、不做法會、不趕經懺,「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自修清規。法師及追隨他修行的僧眾們,堅持自給自足,過著簡單的清修生活。一九六五年農曆春節後,他們開始在普明寺後的五分地耕種花生,還到工廠拿原料加工,買水泥袋,然後把水泥袋拆開擦拭乾淨後,改糊成小紙袋,再賣給飼料店或五金行,或者將裁縫店不要的碎布拿來縫製成嬰兒鞋,以貼補生活所需。



悲心的觸動──



  一九六六年法師到一診所探望其弟子胃出血開刀的父親,從病房區走出來看到地上有一灘血,但是人呢?人到哪裡去了?旁邊有人說:「抬走了!是一個山地婦人小產,由四個年輕的山胞從豐濱輪流抬著,走了七、八小時的山路,才到這裡,因為繳不起醫療費與保證金,所以又抬回去了。」不可遏抑的悲痛在年輕法師的心裡,排山倒海地撞擊著,他想著:不知道是兩條命還是一條命?是活還是死?難道這就是生命的無奈嗎?



  法師出家本來是為逃避名利,但此時此刻,對於「金錢」似乎有了新的詮釋───錢可以用來救人。

  但是光有錢,如果不能及時,一樣救不了人;他突然頓悟到佛教那句話:「千手千眼觀世音,救苦救難活菩薩」,假如每個人都有觀世音菩薩的慈悲心腸,那麼五百人散播在各個角落,不就有千手千眼可以及時救苦救難?於是一個嶄新的,不同於傳統佛家修行的意念,在他心底扎了根??要組織一個五百人的團體,成為一尊活生生的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以出世的精神來作入世的工作。



   沒多久,花蓮海星中學有三位天主教修女,來向法師傳教,他們談到彼此的教主、教旨、教義,把天主的博愛與佛陀的慈悲提出來研究討論。修女在臨離去前,卻提出了一個問題:我今天終於了解佛陀的慈悲是普及蠢動含靈一切的生命,確實很偉大,但是,雖然天主的博愛只是為全人類,我們在社會上建教堂、蓋醫院、辦養老院,而你們佛教有嗎?法師心情頓時沉重起來,因為佛教徒本就有一種謙虛的觀念,都是為善不欲人知,大都各做各的,常以隱名氏的方式進行。其實它潛藏的力量很大,只是沒有組織罷了。修女的話觸動了他的靈機,也加強了他的信念,他決定把這些力量組織起來,從救人做起。



   一九六六年一個濟世團體的雛型──佛教克難慈濟功德會,就在法師與四位出家弟子和三十位信徒的願心下組織起來了。最初的作法,是由四名弟子和兩位老人家,每人每天加工增產一雙四元的嬰兒鞋,一天增加二十四元,一個月平均多七百二十元;而三十位信徒,則是在不影響生活的情形下,每天節省五毛菜錢,以作為急難的救助金。



   這五毛錢,看似微薄,但其中所蘊涵的學問和實際的力量卻超乎想像。



   最初法師利用屋後的竹子,鋸成三十個存錢筒,發給信徒一人一個,且堅持要他們每天存進五毛錢。信徒們覺得奇怪:為什麼不乾脆每個月繳十五元呢?法師說:「不奇怪,我希望你們每天提起菜籃即投入五毛錢,臨出門前就有一顆救人的心,節省五毛錢,即是培養節儉的心與愛人、救人的心,兩個心存一筒,力量是很大的。」於是這三十個人,每天提起菜籃到菜市場,逢人便歡喜地宣揚,「我們每天要存五毛錢!我們有一個救濟會,我們要救人!」「五毛錢也可以救人?」消息不逕而走,參與的人愈來愈多,千手千眼發覺苦難的功能也很快地發揮了;第二個月他們便救濟了一個大陸來台、孤苦無依的老太太,每天有人送飯給她,為她清理環境,直到她往生後安葬為止。一樁艱辛、偉大的濟世工程就這樣默默地開展了,那年法師二十九歲,距離正式出家,也只不過四年光景。



   此時,有許多信眾要求皈依,法師為了讓慈濟功德會能招募更多有心的會員,提出兩項基本條件:一、要皈依的人必須做「慈濟功德會」的會員;二、皈依的會員,要實際負起「慈濟功德會」的社會救濟工作。





濟貧教富,理事圓融──



   「誠正信實」是慈濟的基本精神,也是法師月明風清的生命襟懷與做事態度。而教富濟貧則是慈濟工作的宗旨,在事的方面是救貧,在理方面是教富。「教富」是一分怎樣的理念與愛心呢?



   在法師的眼中,眾生平等。法師說:「我相信佛陀說的人性本善。每位眾生和我都是一樣,佛有多大的愛心、慈悲心,眾生就有多大的愛心與慈悲心;佛有多大的智慧功能,眾生就有多大的智慧功能。人之所以把錢緊守在荷包裡,不肯拿出來救人,是凡夫心使然。但是他同樣含藏有一顆與佛陀同等的慈悲心,只要予以啟發,就是一種最善良的心境,最真實的快樂。



   一般人總以為有錢就是幸福,因為窮人難免貧病孤苦。殊不知富有的人更需要讓他了解布施比接受更有福。身病不可怕,最怕的是心病,人身如一棵芭蕉樹,一層一層的剝,到頭來都是空的。只有真實恆持的慈悲喜捨,才能獲致世間最美的境界;所以教富即是一種人心的淨化。」



   法師以誠正信實的處事原則,把社會大眾捐獻的善款,涓滴不漏地全做了利益眾生的事。「佛教是理,慈濟是事」,藉事顯理,以事啟發,回歸於理。許多年來,那股偉大的宗教情操,感召了無數人;上至豪門巨富、學者專家,下至販夫走卒,在建醫院的消息披露後,無不盡心竭力地護持慈濟這項創舉。法師說:「富有的眾生要啟發,貧窮的眾生要救濟,平等沒有差別。」





輸送養分的莖──



   如果慈濟是人間綻放的蓮花,那佛法是它的根。法師從佛法中體悟「慈悲濟世」的理念,則是這朵蓮花的莖,而法師及他的信眾(四百多萬的會員)將體驗的道理實踐出來,就是蓮花的花與果。娑婆世界、現實社會就是慈濟世界的道場。當今的台灣是個多元價值體系的社會,每個人須能接納不同的價值觀,彼此尊重、相互扶持,社會才有和諧可言。慈濟的各項志業,是眾生平等、一體尊重的,在三十六年不間斷地努力與耕耘之下,慈濟的腳步從慈善、醫療、教育、文化、國際賑災、骨髓捐贈到環境保護和社區志工,形成了台灣愛心奇蹟的「一步八腳印」志業網。





慈善志業──



   慈濟的志業是從慈善開始的,法師說:「要感恩接受我們濟助的人,讓我們有機會行善。為什麼呢?我們常說:『好人做好事,好事好人做』,就是因為有人遭遇困難,我們才有機會去幫助他們,才有辦法把握機會付出愛心,才能發揮救人、做好事的功能。所以,我們稱他們為感恩戶。」(即慈濟的照顧戶)



   佛教從事慈善事業並非現代才有,中國古代就有佛教寺院從事濟貧、行醫救民的工作;法師早年到全省各偏遠地方訪視貧戶,之後將貧窮的原因作了分析評估,從中發現很多都是「因病而貧」??「居住在偏遠地區的人,生病了卻沒有去看病,最主要有兩種原因:一是雖然有錢,但因地方欠缺醫療,沒有醫師,以致小病拖成大病;另外一種是沒錢加上地方醫療不便,因此過一天算一天,一拖再拖,由小病轉為大病而拖垮了家庭,家庭產生了問題,連帶的發生了子女的教育問題和社會青少年問題。」



   慈濟的慈善志業工作項目為:低收入戶長期濟助,低收入戶白米濟助,義診藥費補助,醫療濟助,災害急難濟助,孤貧喪葬濟助等六項。從一九六六年到二○○一年底截止,曾接受過慈濟長期照顧的總戶數,總共約二萬七千多戶。直到目前(二○○二年八月)全台還約有二千八百多戶接受慈濟的長期照顧。法師引領慈濟會眾投入關懷援助台灣各地大小的災難從末間斷,從一九六六年到二○○二年七月的急難救助總戶數,總共十一萬四千多戶,單是二○○二年一到七月的急難救助即達五千九百多戶。一九九四年道格颱風來襲,造成南投縣仁愛鄉山區災情慘重,於是慈濟為整個翠巒部落進行遷村建屋之工作。



   法師的悲心慈懷好像火炬一般,照亮了每位弟子的心;累積三十餘年的救災經驗,聞聲救苦精神已根深柢固的融入慈濟人的血液裡。每有災難發生,慈濟人總是不約而同的及時趕赴現場協助救援。



   一九九九年九月二十一日的集集大地震,法師徹夜未眠,急切又焦慮的想瞭解各地傳來的災情,各區慈濟志工在最短的時間內相繼成立賑災中心,即刻投入救災之行列。法師於九月二十三日便抵達中部災區,除逐地慰問災民與鼓勵救災志工,並積極探勘相關土地,慈濟總共為災民搭建約一千八百八十二戶的組合屋,供災民作為棲身之所。法師鑑於教育是社會希望的來源,災區學童的教育工作不能耽擱,遂毅然承擔由慈濟來協助政府援建災區受創嚴重的學校共計五十所,期待世紀末毀壞的校園,能於世紀初重建完成,繼續發揮教育的良能。



醫療志業──



  慈濟功德會於一九七二年,即在花蓮市舉辦每週二天的義診活動,來服務貧病的人。一九七八年時法師便有建醫院的想法,一九七九年獲得印順導師的贊同後便著手進行。當時法師建醫院有幾點想法:



  「一、東部(花蓮臺東一帶)缺少一間完善的醫院,萬一有重病,只能往西部送,但是許多人都因為交通不便、耽擱時間,結果使病情惡化,而回天乏術。二、因保證金的問題,一般貧民急病送醫不易,病癒後出院又無法獲得妥善的休養。三、為『慈濟』的本身,須要這樣一個運轉不息的機構,以解決將來救濟貧病者經濟枯竭的問題。」花蓮地處偏陲,人口不多,財團不可能在此建醫院,政府也無力顧及,但生命同等尊貴,不應受到忽視;因此法師決定排除萬難,在花蓮建設一座設備完善、兼富人文關懷與先進科技的現代化醫院。



  剛開始,建院募款的速度很緩慢,多數人都抱持懷疑的態度,但法師以「福田一方邀天下善士,心蓮萬蕊造慈濟世界」,四處奔走呼籲,當時的慈濟委員們很多都是尋常的家庭主婦,為了完成法師的宏願,大家有志一同的積極展開勸募。有的賣身幫佣,請求雇主預支工資;也有小工模樣的婦人傾盡一生積蓄;更有痲瘋病院的病人從每月有限的伙食費中擠出善款護持建院……,洋溢愛心的感人故事不絕如縷。法師不只一次的感歎道:「假如心血有形的話,用心血來抹土地,則醫院中寸寸土都抹遍了寸寸的心血;磚如果能用心血去雕刻的話,每塊磚也都雕滿了我們的心血。」



  一九八六年八月十七日慈濟醫院正式啟用,它提倡的「免收保證金制度」得到主管機關的重視與嘉許,同年十二月衛生署通令全國所有醫院比照辦理;而對出家僧侶,慈濟醫院則提供完全免費的醫療服務。這是慈濟醫院對當時社會的一些影響與貢獻。



  對法師而言,花蓮慈濟醫院只是個初步奠基的工作,讓全國的百姓都能平等地享受醫療資源,每個地方都可以有醫院有良醫良護救助病人,才是法師的慈悲大願。於是一九九九年三月十五日於花蓮玉里開設慈濟醫院分院、二○○○年三月十五日於台東關山開設慈濟醫院分院、二○○○年八月十三日嘉義大林慈濟醫院啟業,二○○○年六月十日台北新店慈濟醫院動工,二○○二年四月十四日台中慈濟志業園區第一期工程護理之家動工,其最終的目標是希望能設立個完善的台灣地區醫療網。



  證嚴法師倡導「尊重生命」理念,期待醫師不只是看病而已,應該「看病人」,還有來自各地富有愛心慈懷的志工,全年在醫院各角落穿梭,扮演醫病之間的潤滑劑;使病殘的身軀、脆弱的心靈,在此得到充分的尊重與膚慰。從病患住院、手術,乃至手術後的醫療照顧、後續的居家關懷,慈濟醫院都是以「全人的照顧」,陪伴病患及家屬,走過生命中的波濤,迎接另一段新生。





文化志業──



  一九六七年七月慈濟正式發行第一份刊物《慈濟月刊》,這是法師倡導文化志業的第一步。一九八二年設立「醫學獎學金」,其目的是為獎勵並培養優秀的醫學人才。一九八五年十一月,廣播節目「慈濟世界」正式開播。一九八六年更增設佛學藝術等慈濟獎學金。一九八六年八月一月成立「慈濟文化志業中心」,同月十七日在慈濟醫院開幕的同時,象徵慈濟精神文化堡壘??靜思堂正式動土;同年九月又發行另一份半月刊《慈濟道侶》。 一九九○年十月、一九九三年三月先後成立「慈濟文化出版社」、「靜思文化出版社」,正式出版各類書籍。一九九一年一月起,與行政院新聞局及勞委會合辦「幸福人生系列」講座,迄今(二○○○年十二月)已逾一百五十場。一九九五年十二月,「慈濟世界」的電視節目,正式在國內的有線電視上播映。一九九六年一月一日,正式將「慈濟慈善事業基金會」的相關介紹載入國際網際網路(http://www.tzuchi.org.tw),向全世界傳送慈濟的訊息。一九九八年一月一日慈濟大愛電視台正式開播,目前已能透過衛星將人性美善的節目播送到全球;同年八月成立「經典雜誌」,期許成為「為人類寫歷史,為歷史做見證」的代表性雜誌。



   證嚴法師自身和其出家弟子,秉持百丈禪師「一日不做,一日不食」,自力更生的修行生活,數十年如一日,持之以恆地以古德典範來修行;然而慈濟所宣導推動的文化志業,卻是十足的現代化,舉凡聲音、文字、影像、電腦網際網路到衛星播送的應用,無不備全。其目的是希望透過現代人所能接觸到的一切媒體,吸收佛教、慈濟的精神,以達到淨化人間的目標。





教育志業──



  一九八六年慈濟醫院落成後,證嚴法師發現國內,尤其是東部地區的護理人才非常欠缺,除了要解決慈濟醫院將來所需的護士來源外,也希望培育出具有慈悲心懷的優秀護士,因此決心要籌建慈濟護專。一九八九年設立的慈濟護專,從社會層面來看則有著三項非常重要的理由:「一、解決東部少女的就學就業問題(尤其是原住民的少女更需要協助就學就業);二、就地取才,以減低護理人員的流動率;三、以慈濟培養出來的人間活菩薩,把慈濟精神帶到各大醫院膚慰病患。」緊接著為綜合解決將來慈濟醫療志業體所需各類醫事人員,及試圖匡正台灣醫療界一些不良風氣等問題,法師於一九九四年創辦了慈濟醫學院,希望能為社會、人類教育出『視病如親』的良醫。



  在法師所創辦的學校,更設計了一種很特別的人文輔導制度,在慈濟技術學院、慈濟大學皆設有「慈誠懿德會」,將有輔導能力的慈濟委員、慈誠隊員組織起來,以父母心無私無求的心態定期與學生互動,畢業之後仍然關懷、陪伴。這制度背後有著法師對教育下一代的獨特想法,他希望以具有良好德範的慈濟人,擔任輔導學生生活的「爸爸」、「媽媽」,扮演「亦師」、「亦友」的角色,以慈濟精神與學校的功能相配合,引導學生發揮潛在的良知、良能。



  一九九九年慈濟護專改制慈濟技術學院(一九九六年成立附設實驗托兒所),二○○○年慈濟醫學院改制慈濟大學,並附設實驗小學、中學、高中,達成教育完全化之理想。慈濟教育志業體的最終目標,是一個整體的教育體系,從幼稚園、小學、初中、高中、五專、大學、研究所乃至博士班。法師希望將來慈濟人的孩子,從小到大都有各級慈濟學校,各類科系所可以就讀,而慈濟各項志工及各志業體員工也有再進修的機會。一個人從小到三十歲人格定型期間,如果能給孩子一個完整的教育,將來就不會學壞,一定可以做個利益人群的人,而工作的同仁也能繼續進修。對於擔任傳道授業的老師,法師期許每位老師在自己的心中,都有一位「教育部長」來敦促自己,把教育的職業用志業的精神來做,而無需表象的評量標準。他相信只要建立起慈濟整體的教育體系,那麼慈濟「人心淨化、社會祥和、天下無災難」的人間淨土理想也就不難實現。





大陸賑災──



  台灣與中國大陸一衣帶水,聲息相通,休戚與共,在歷史淵源上有難以割捨的情感。一九九一年,華中華東發生大水患,慈濟基於「直接、重點、尊重」原則,首先援助安徽全椒、江蘇興化與河南固始、息縣等三省四縣。至今十二年來,已走過安徽、江蘇、河南、湖南、廣東、廣西、遼寧、江西、湖北、雲南、青海、河北、福建、貴州、浙江、甘肅、寧夏等十七個省份及內蒙古自治區。



   基於慈悲大愛理念,慈濟人自籌旅費,不計辛勞親自將物資送達災民手中,只為表達一份最真摯的關懷與祝福。



   慈濟的援助不只緊急的物資紓困,還有後續的房屋、學校、敬老院、福利院、集水窖、海堤、醫療大樓的援建等。近年來,也多次到各省舉辦夏令營隊活動,從禮儀的課程設計、劇場表演和敬老院關懷,讓年輕學子對大愛的精神有所認知,對生命的意義有更深層的體悟,進而激發服務人群的熱忱。而教師素質交流經由靜思語教學的示範與切磋,讓沉重的教學責任變成一種快樂的學習;老師們都期待,嚴肅的校園也可以成為快樂分享的「笑園」。



  慈濟人處處用心,只為了傳遞一分人間大愛。



  儘管慈濟人奔走在兩岸,面對艱難困頓考驗,身影蝺蝺孤獨,腳步卻是堅定穩健的;只要眾生得離苦,所有的努力都是值得的。





國際賑災──



   隨著國際資訊快速交流,國際急難訊息透過螢幕映入眼簾身為『世界地球村』一員的慈濟人,對世間苦難有著一分不忍之心和責無旁貸的關照。從一九九一年起,慈濟便積極參與國際急難救援事務,在物質與精神上,給予各國受災受難者最適切的幫助與關懷,點燃他們希望的火炬,鼓舞大無畏的信心與勇氣,祈願他們走出傷痛,迎向未來。



  法師針對國際賑災這項志業,曾對信眾開示:「慈濟人因為有大愛的精神,所以有這分勇敢與毅力來投入,如此才有美的成果;這即是『由真誠而大愛,由大愛而起勇猛心。』孔夫子曰:『仁者勇也』,有仁愛的人才是真正勇敢的人,這種勇敢來自大愛啟發,這種大愛是無所求的,是最真最誠的,這就是菩薩道,也是慈濟精神。」從一九九一年孟加拉與中國大陸賑災到現在(二○○二年八月),慈濟已跨越歐、亞、非、美、澳五大洲援助過五十個國家,包括飽受戰爭蹂躪的盧安達、衣索匹亞、車臣和阿富汗;另外慈濟也在受災嚴重地區,如土耳其、薩爾瓦多,進行災後的重建工作,替災民建造房屋,也有學校和醫院,提供災民避難之所及災後復甦相關物資,深獲國際社會好評。



   尤其分布在全球各個僑居地的慈濟人,更恪守法師教誨:「頭頂別人的天,腳踏別人的地,要常懷感恩心,取諸當地、用諸當地,才能得到人家的疼愛與敬重。」主動關懷當地貧困,提供必要的救援。如在菲律賓的偏遠離島舉辦了三十七次的大型義診,在南非為貧困黑人開辦了五百多所職訓所,約旦慈濟人則送上民生物資關懷境內的巴勒斯坦難民。

  法師跨越政治立場及人群種族的限制,引領全球慈濟人從事慈悲無國界、宗教無政治的「國際賑災」,慈濟的國際賑災具體實踐愛的行動與力量,激起人與人相互扶持、和平仁愛的天性,更闡揚了人類追求至真至善至美的圓滿人生目標。





骨髓捐贈──



  基於「尊重生命」理念,法師不忍心血癌病患及家屬苦候親屬間骨髓配對相符的煎熬與失落,一九九三年,在衛生署及各大醫學中心的殷殷期盼下,成立了骨髓庫。如今慈濟的骨髓資料庫,已累積捐贈者資料的人數達二十三萬四千七百多人了(二○○二年七月底止),是亞洲最大、全世界第三大的骨髓資料庫,也是志願捐髓比例最高、拒絕率最低的骨髓庫。而至二○○二年七月為止,配對成功且已進行移植的案例已高達四百二十九例,其中台灣一百四十九例,送海外兩百八十例,而中國大陸即佔了一百五十六例,可謂成效斐然。

  二○○二年四月三十日,慈濟骨髓庫已轉型為慈濟骨髓幹細胞中心,除了持續加強骨髓庫功能外,也將發展幹細胞研究、基因治療,並籌組臍帶血庫,預定三年內募集一萬筆臍帶血,作為骨髓配對的第二道防線,萬一骨髓配對不符,還可進行臍帶血幹細胞配對。





環境保護──



  「知福、惜福、再造福」,是法師對慈濟人在生活層面,所要求遵守的觀念。他不贊同人們平時生活中的過度消費,不但「消福」,而且也造成資源的浪費。所以他提倡「資源回收」、「廢物再利用」等觀念,更呼籲慈濟人勇於獻身環保工作,從一九八九年至今,海內外慈濟人抱持「垃圾變黃金,黃金變愛心,愛心化清流,清流繞全球」的信念,從個人環保做到社區環保,目前超過兩萬名環保志工長期在社區做資源回收。如果以製造五十公斤的紙,需要砍伐一棵樹齡二十年的大樹來計算,慈濟環保志工在二○○一年一整年回收的紙量達六萬多公噸,可以拯救近一百五十萬棵的大樹免遭砍伐。這樣的成效實在驚人!



   法師不僅呼籲所有慈濟人培養「惜福愛物」的習慣,在靜思精舍利用太陽能發電、四周鋪設連鎖磚,設置資源回收桶,雨水及廢水回收再利用;在花蓮慈濟醫院雨水回收系統,每年為醫院節省三百五十噸水量、一百九十四千瓦電量;地面鋪設連鎖磚,讓大地能夠呼吸;E化電子公文,節省紙張浪費;還有不沖洗X片的醫療影像傳輸系統,在在都顯示法師疼惜大地、落實環境保護的決心。



社區志工──



   一九九六年賀伯颱風來襲,造成全台災情慘重,法師有感於人與人間的冷漠疏離,為喚起往昔村頭巷尾「敦親睦鄰、守望相助」的密切連繫,再次提出「社區志工」的呼籲,將慈濟人重新整編,融入社區。帶動社區居民投入掃街、認養公園、資源回收、關懷獨居老人、照料貧病的工作,同時舉辦各種文化活動、成長班等,以凝聚社區民眾的感情,在急難發生時,也可以互相照應。台灣九二一地震,及各地大小災難發生時,慈濟人能迅速有效率和有紀律的投入救援關懷行列,可說是歸功於社區志工靈活的運轉與調度。





憫愛大師──



  「感恩」是最美的面孔。在慈濟世界裡,不管是救人的人或被救的人,都洋溢著感恩的心情。而法師本人更是「感恩」的具體表徵。



  法師表示:「慈濟功德會的成果,不是一個人,而是所有委員、會員的努力、匯聚愛心的力量,人人以眾生的苦為苦,為普天下眾生拔苦與樂。」



  一九九一年七月十六日享有「亞洲諾貝爾獎」之譽的菲律賓麥格塞塞基金會,宣布法師獲頒一九九一年的麥格塞塞「社區領袖獎」,獲獎的原因是「喚起現代台灣民眾對古代佛教慈悲為懷教義的重視。」



  法師向菲律賓麥格塞塞基金會致感恩與謝忱的信函中仍謙沖地表示:「天下事不是一人做的,而是大家一起共同成就的;天下事不是一時做的,而是一人接一人,一代接一代,相繼完成的。如果說佛教慈濟功德會二十七年有成,那是所有佛教徒、慈濟委員、會員與社會愛心人士胼手胝足,共同創造出來的,如果說本會今後猶能持續發展,屹立不搖,那是所有慈濟人『以佛心為己心,以師志為己志』,代代相接,薪火相傳,有以致之的。所以,獎勵雖然集證嚴一身,但實質的榮耀應歸所有的慈濟人。」



  慈濟能有今天的成就,眾生的護持,固然功不可沒;但法師的心力精神可謂投注最多。

  不管外界對他毀譽如何?他依舊風塵僕僕實踐佛陀所說的「四無量心」──「慈」、「悲」、「喜」、「捨」與慈濟各項志業的定義與關聯。他說:「慈」是「無緣大慈」,是「予樂」,代表「慈善志業」,但是要做到「大慈無悔」,且要國際化。「悲」是「同體大悲」,是「拔苦」,代表「醫療志業」,但是要做到「大悲無怨」,且要普遍化。「喜」是「以持正法起喜心」,是「輕安」,代表「文化志業」,但是要做到「大喜無憂」,且要深度化。「捨」是「以攝智慧起捨心」,是「付出」,代表「教育志業」,但是要做到「大捨無求」,且要完全化。而所有做過的善事,其最後是要做到「三輪體空」,──「無布施的人,無接受布施的人,也無布施的物。」簡單的說,就是付出不求回報。



  法師身體不好,患有心臟疾病,但是他總是不斷要求自己為苦難的眾生付出,從不計較身體的勞累與病痛。

  地藏王菩薩云:「地獄未空,誓不成佛,眾生渡盡,方證菩提。」

  印順導師對法師說:「你要時時為佛教為眾生啊!」



  人生生命是短暫的,但時空是天長地久的;幾千年來人事的變遷頻仍,但人間的需要卻永遠不斷。慈濟的志業是應苦難眾生而設。證嚴法師一念悲憫,以慈悲喜捨、教富濟貧直接救渡眾生,他的出世是比一般人更入世的出世。

參考資料 http://www2.tzuchi.org.tw/tc-master/html/foreword.htm

閱讀全文(868) | 回覆(0) | 引用(4)
 



發表評論:
暱稱:
密碼:
網站:
標題:



Blog網站首頁 | 聯絡我們 | Blog註冊 | 部落格登錄

Powered by oBlog 2.52 © Copyright 2004. All rights reserved.
網頁執行時間:0.133 秒 網頁瀏覽次數:20291378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