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y 2024»
1234
567891011
12131415161718
19202122232425
262728293031

公告
『妙音書院』乃是專修、專弘西方淨土,以求生『西方極樂世界』為目的之教學場所。何以故?蓋依夏蓮居大德所『會集』之《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中之『聞經獲益第四十八』云:「、、皆當往生彼如來土,各於異方次第成佛,同名『妙音如來』、、」也。歡迎常來參訪及介紹給『親朋好友』,並加入『我的最愛』。阿彌陀佛!

我的分類(專題)

首頁(1767)
我的《學佛心得》論叢(898)
聖嚴大師開示錄(157)
星雲大師開示錄(649)
淨空大師開示錄(16)
證嚴大師開示錄(35)


最新日誌
3806-云何為『諸惡王等侵奪供養行
3805-云何為『破戒比丘之破戒初相
轉載-星雲說偈 慎始        
3804-云何為『破戒法師受信者奉施
轉載-星雲說偈善報自得       
3803-云何為『破戒比丘受信者奉施
轉載-星雲說偈 -- 不見人過   
3802-何等為『菩薩摩訶薩四擁護法
轉載-社論 整頓台電 恢復民眾信任 
3801-何等為『菩薩摩訶薩四種禪定
3800-何等為『菩薩摩訶薩四種精進
轉載- 脫離心靈苦難      文/
3799-何等為『菩薩摩訶薩四種智慧
轉載- 星雲說偈-- 讀經     
3798-何等為『菩薩摩訶薩四種施具
轉載- 星雲說偈-- 自心佛    
3797-何等為『菩薩摩訶薩四種忍辱
轉載-星雲說偈-- 業力不失    
3796-何等為『菩薩摩訶薩四滿足法

最新回覆

留言板
我要留言


統計
Blog名稱:妙音書院
日誌總數:1767
評論數量:0
留言數量:0
觀看次數:1449590
設立時間:2008年11月5日

連結




[聖嚴大師開示錄]轉載- 禪的精神(下)     文/聖嚴大師
果前 發表於 2013/1/31 下午 09:07:00

禪的精神(下)

 聖嚴法師

變與不變

《楞嚴經》裡有一則關於波斯匿王的故事。在他六十二歲的時候,他和佛陀談起「老」這個問題,並問是否有東西是不會改變的。他說:「我不只是一年一年地變老,甚至每月、每天、每秒都在變老。」佛陀問他:「你已經看到了無常,可是你看到常了嗎?」波斯匿王不知如何回答,於是佛陀又問:「你看過恆河的水嗎?你三歲時看的水和現在有什麼差別嗎?」當波斯匿王回答說那時的水和現在沒有什麼不同時,佛陀便說:「所有外在的現象都是在變動中,唯一不變的就是變動本身。」

我們都是處於逐漸衰老的過程中,只是平常沒有察覺而已。從十歲到二十歲有許多的變化,從二十歲到三十歲也有許多變化,一直變化下去。當我們最終成為老人時,才發現原來自己已經度過這麼多的人生階段。而人一生最痛苦的時候,大約有兩種狀況,一個是與相愛的人生離,一個則是死別。生離其實比死別更令人傷痛,因為人死了,已經不能再做什麼;通常在歷經了最初的痛苦後,大概都能體會,再哀傷下去也沒有什麼用。不過無論怎麼說,這兩種情況都會讓人感到很痛苦。

大部份的人害怕死亡,對死後是否還有生命感到懷疑。即使相信有來生的人,也不免對死亡感到苦惱,因為他們不確定是否能和所愛的人重聚。小說《紅樓夢》裡的主角林黛玉,因為看到桃花在最美的時候凋落,而連想到人生不也是如此,也可能在最巔峰的時刻就離開人間了。她為花朵的凋零而哭泣,並埋葬了它們。同時也想到自己死的時候,又會是誰來埋葬呢?她因此體會到,人生不過是生離與死別罷了。

針對無常這一個主題,唐朝詩人白居易也曾寫過一首詩,詩名為〈草〉:

離離原上草,
一歲一枯榮。
野火燒不盡,
春風吹又生。

小說中少女的悲傷與詩人所感悟的,兩者的差別是在於前者只看到了事物的衰敗和無常,而詩人卻有一種不斷更新、循環的體會。他雖然看到了凋謝,但同時也看到了繁榮。這是道家的思想,不過由於他談到了因緣,所以也是佛教的思想。所有事物的聚合,皆因過去因緣不斷地聚散所致。有中必有空,空中也一定有有。詩人並沒有為無常憂愁,只是覺察到了變化。

《楞嚴經》裡說,所有的事物都是在變化之中,有什麼是不會變的呢?波斯匿王所堅信不變的水,只是名稱上沒有改變;今天從恆河取回來的水,絕對與波斯匿王當時所看到的不同。有些哲學家和神學家也許會爭論說,宇宙中還是有一些恆常不變的物質,或者是有一個偉大的存在,譬如神或上帝,不過這都不是佛陀的體悟。佛陀告訴我們,萬物皆有不變的佛性。它是恆常的,但並不在現象之外;它沒有基本的物質體,也不是一個名為神的外在實體。

唐朝還有另外一首詩,它是這樣寫的:

去年今日此門中,
人面桃花相映紅。
人面不知何處去,
桃花依舊笑春風。

這首詩是說,有一年桃花盛開了,帶給詩人極大的快樂,但在另一年,卻給詩人帶來了悲傷。這首詩真正要說的是,雖然大自然沒有改變,但是人的感受卻變了。

重點是,煩惱是沒有必要的,因為自然世界總是一直在變化中,不斷地生生滅滅。如果我們了解這個道理,就不會因為某些東西出現或存在而高興,也不會因為某些東西消逝而懊惱。我們不會因為獲得某樣好東西而興奮,也不會因為失去它而沮喪。

有一次我在東京,和朋友們約好了一起搭火車。這火車是按照相同的路線一直在城市中環繞。當我來到火車站時,其中一個朋友還沒有到。有人就提議不要等了,繼續我們的行程。但是另一個人反對說:「萬一他坐過站了呢?」我回答說:「沒關係,這火車會一再地來回環繞。」

一旦發生變化,我們真的無法預料事情會演變成什麼樣子;我們無法明確地預知未來。但是有一個可以確定的原則是:現在與我們有關的,未來也會與我們有關。也許大家都曾有過一種經驗,明明才剛剛碰到的人,卻有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或許是因為過去世就認識這個人;可能他曾經是家人,也可能是親密的朋友。有些人在遇到惡劣處境時,總是想盡辦法逃開。台灣有位藝術家,覺得台灣不安全,所以移民去了美國,可是沒有多久,卻在佛羅里達州車禍身亡。另外還有一個例子,有一個人算命,結果被算出會溺水而死。他為了安全,所以便留在家裡。三天後,卻在洗臉的時候死了。像這樣難以置信的事情的確會發生;如果你命中註定會遇到,終將會遇到。不變之中含著變;如果那個被算出會溺死的人,在那幾天外出,也許真的會淹死在河裡或湖裡。可是他的情況,卻是死在家中。

因經常在變,果也經常在變;可是因果的法則不變,它是恆常不變的。事物持續地在生滅,可是對一個還沒有開悟的人來說,恆常不變的只有這個「死亡」。凡夫的煩惱,來自於對變與不變的不了解。人不但生理在變,心理也同時在變。一個人也許生來貧窮,但是最後卻發達了;也可能是開始時富裕,卻以窮困告終。沒受教育的人可以成為博學多聞的人,低劣的品格也可以轉化為優秀的品格。我們到處於變化的狀態中;如果我們沒有變得更好,那我們就是變得更糟。而唯一不變的,就是我們的佛性。即使是最壞的人,到頭來也會求懺悔;只不過當時在個性的趨使下,他做了那些不好的行為。

大部份的人對來生抱有期望;雖然不能完全肯定有來生,但是仍然抱著期望。他們以為變化的只不過是換上了一幅新面孔,原有的利益好處仍然存在,這是自私的心態,只會給自己帶來煩惱。然而,完全解脫的人是不受變化所困擾,你可以說沒有一樣東西不是他們的身體,也沒有一個地方他們一定在或不在。他們無處不在,沒有固定的地點。這才是真正的自由,真正的解脫自在。

本文摘錄自《人生雜誌343

 

※※※已得授權轉載自『法鼓山心靈電子報』,版權屬法鼓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http://www.ddc.com.tw 】所有。

 


閱讀全文(284) | 回覆(0) | 引用(4)


發表評論:
暱稱:
密碼:
網站:
標題:
Blog網站首頁 | 聯絡我們 | Blog註冊 | 部落格登錄

Powered by oBlog 2.52 © Copyright 2004. All rights reserved.
網頁執行時間:0.152 秒 網頁瀏覽次數:20218794 次